音响喇叭摆位的标准?

2020-06-04 11:34发布

Karajan2ndLiveTrailerDCH.jpg


这篇文章当然与作者没有关系.采用这张照片其实至少有一个意思.那就是现场演出,与我们听到在大部份录音室录音下的演出,其实是很大的不同.因为在录音室下的演出,艺术家们可以有机会在剪接,后制过程中"打造"出心目中最理想的诠释版本的呈现!而这里在硬件与环境(Studios)的条件下就必须先有一个"平坦"的标准或是"镜子",提供给艺术家们挥洒.所以,聆赏者也需要一个相对"平坦"的镜子来映射当时艺术家们挥洒的意境.

        最近有机会参与某音响大师调整一套相当高级的系统的过程.   颇有感触.   我不谈论其中细节, 也不希望以主观喜好的角度来看此大师喇叭摆位调整的结果是好或是不好.  而是希望讨论是否有可以回归到标准化以及量测的层面。

       第一, 大师主要以CD 音乐作为调整标准.   我个人也是赞同.   因为比较起黑胶重播中的诸多变数, CD 的确相对单纯以及” 标准”.   但可惜的是, 调整过程中仍以” 耳朵听感” 为主, 而没有辅以量测做参考/

        第二, 大师调整离开后, 我以仪器佐以白噪音确认调整后的频率响应的变化.   结果发现原来20-20kHz 还堪称平坦的响应, 现在可以清楚看到100Hz 以下快速衰减.   8kHz 以上也呈现衰减。

         诚然, 喇叭与空间的interaction 是相当复杂.   只要是空间许可, 我也会试着调整喇叭的位置以求得一个比较” 平衡” 的位置.   再者的确在我有限的经验里, 频率响应平坦的确不见得一定” 好听”。

  每个音乐厅也不可能会有20-20kHz 平坦的表现.   硬件也是如此。

例如, 理论上, 我可以把手上不同的盘带机使用相同的标准带校正它们的频率响应在+/- 1dB( 甚至更低) 的范围之内.   但它们重播同一卷带子的表现却又是, 在听感上有相当程度的不同!   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想这个问题相当复杂, 我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不过, 许多的扩大机/console 在频率响应的表现上, 甚至可以到+/- 0.1dB!   可是大家都知道每一台扩大机都有它的” 调”!   这里当然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以讨论.   例如, 我偶尔会听到许多发烧友( 也包括我) 会形容一套系统的声音, 高音上不去, 低音飘在空中没有” 沉下去”…… 可是这一套系统用量测设备来看, 高音可以很平坦的延伸到20kHz, 低音也可以到40Hz 以下才开始衰减…..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或是因此可以忽略或是跳过频率响应的确认? 

       从人的听觉生理响应来说, 我们的耳朵的响应的确离平坦相当远.   所以频响平坦不一定好听, 确同意.   也因此在专业上, 有所谓的A-weight 的加权做量测上的修正.   我们现在来看看频响不平坦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   假设我使用一组标准的麦克风录下一台状态良好的演奏钢琴( 也假设这个录音在后制过程中没有做EQ 以及动态压缩).   此时我们使用一套频响不够平坦( 聆听位置) 的系统来重播, 举例说, 50Hz 衰减了10dB.   意思是说, 以能量( 音压) 角度来看, 我听到的重播在50Hz 的音压, 只有现场麦克风位置所”听到” 的0.361 倍(如果是有后制的情况,就是制作人或是音乐家所听到的0.361倍) !   请注意!   我没有谈论好不好听。

        另外, 我们来探讨一下, 使用某些CD( 甚至是黑胶) 中某些音乐频段的” 量感”( 耳朵听起来) 来调整喇叭摆位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   首先所有发烧友要知道的一个事实是, 市面上你应该找不到没有经过” 动态压缩” 处理的商业媒体(CD or LP or …).   动态压缩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 为了让商业媒体在家用的环境听起来是” 适当” 的, 原始录音中比较大的音压片段会被调整成比较小声( 这是其中一种动态压缩的方式).   也因为动态压缩的方式有许多种, 你所听到” 习惯” 的” 量感”, 其实与真实的情况会有差距.   而且除非你是录音师, 或是有原始录音母源, 否则你没有参考标准可以知道” 正确性”.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 如果一个Mixing or mastering studios, 在工程师的位置上, 无法达到一个相对平坦的频率响应的条件, 大概很难说服客户将录音交给他处理。

       家用环境与专业录音混音室有相当的差距.   我们聆听音乐的心态也与专业工程师有很大的不同.   但频率响应就像是一面镜子.   一面平坦的镜子或是哈哈镜或是雾镜会给你不同的镜中世界!   也不会每个人照镜子都看到是帅哥美女( 如果有这样的魔镜存在, 那我们每天早上照镜子应该都会心情很愉快).因此,我们可以说,频率响应平坦与好听与否没有相关.因为好听是主观意识,没有共同的标准.我们应该说,建立在相对平坦响应条件下的"好听"是比较有意义的方向。

        “ 好听” 其实是一个模糊, 主观, 没有标准的字眼.   甚至随着个人的成长而有不同的” 好听”。

   也因此, 发烧音响圈子里, 充斥着许多模糊的形容词与流派, 甚至邪魔歪道.   即使是评论专业, 也拿不出一套放诸四海的标准来告诉我们一套音响, 或是一台扩大机, 甚至一条线材的优劣或是对错.   于是乎, 众众发烧友也就习以为常, 理论不太说得通的, 也可以理直气壮起来……. 因为只要我认为” 好听” 就可以了! 

那有没有一个在科学上可以被证明, 可以被“ 量测” 到的标准或是方法来评断音响重播的优劣?  作者认为是有的.  也正在进行开发中。

本文来自:illusionofsound博客

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