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科普:一篇文章告诉你什么是理性派HIFi

2021-01-27 17:42发布

完全理性的自然人是不存在的,任何人多多少少都会有非理性的行为。但至少理性HiFi的方向和目标是尽可能排除非声音因素的影响,追求声音本身,虽然很多发烧友声称和自认为自己在做这件事情。

我在三年前第一次在知乎写文章时的一些内容就有所基调。


1.不要盲目的以品牌论声、以产地论声。

HiFi发烧友,也就是音箱耳机等产品的消费者处在整个音频行业信息不对称的最底端。基本不了解一些开发流程和供应链关系。很多宣传和媒体传递的信息并不一定真的是那么回事,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厂商在“虚假宣传”,只要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就是合法的。但这并不代表消费者了解真相。日本品牌不一定是日本人在调音,法国制造也不一定是真的完全在法国制造,有时只是在中国制成半成品再运到法国。然而这一点似乎很多发烧友都很在意,并且以此为谈资。即便这些因素可能与产品最终的声音表现并没有必然联系。


2. 不要盲目的以价论声

在我看来这本质上是消费主义的问题,或者至少消费主义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以价论声在几乎任何和音频相关的产品中都存在,但市场现状并不会随着以价论声的观念而有必然关联。多次调研结果显示耳机市场十分混乱,耳机的音质与价格弱相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两点,一旦突破了一定的成本门槛,产品的品质并不会有巨大的提升,而这个门槛对于耳机而言比音箱低很多。更关键的一点则是很多发烧友缺乏对声音评价的最基本的能力。

有人认为一些“耳机发烧友”有鉴别声音的能力,但我认为事实是相反的。而这一问题不止出现在发烧友,也出现在国内的声学行业。这在我早期的文章中就曾提到。其中一个典型的问题即关于声场的评价。


对于什么是声场,如何评价,耳机与音箱的差别,什么是音质,耳机音质的问题,声场对于声音还原与感知的重要性我在这里就实在不想再重复了,有兴趣的看我上面这几个链接,试着去理解吧。听音能力和你花多少钱并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和你听多长时间也没什么关系,例如如果你一直在听耳机或者摆位不对的音箱系统等,可能无论你听多久,还是不了解一些声场的基本概念。

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耳机、不同的音箱声音是不同的,但是声音有区别不代表有提升。分辨声音的好坏才是关键。


最近在做一系列关于音箱低音的视频,虽然低音只是音箱众多评价维度中的一个,但我想表达的其中一个理念是,如果你真的有机会接触到高品质的音箱系统(音箱+房间+摆位等),有机会多体验高品质的声音和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你就会发现有些耳机厂商或者耳机从业人员已经骑你脸上恶心你,给你奥利给你还不自知。

在这种大环境下盲目的以价论声,甚至有人会嘲笑用一些产品的人是穷人。更具体的说,是一些用着三五千耳机的人会嘲笑一些用一两千耳机的人是穷人。这在我看来实在莫名其妙,我在一年多的一期视频中就曾提到没必要为了几千块的东西打打出手,也没必要把三五千的耳机看做身份地位的象征。如果你真的很有这方面的“独特趣味”,你要是买个十万二十万的音箱系统,吹吹水还算情有可原。但是相反,拥有千万元器材的360周鸿祎也没有天天在网上骂街似的嘲笑用几百块一千多耳机的人是穷人。


理性HiFi应该谈论声音而不是富贵。

3. 关于一些习以为常或是有争议的器材或说法,ABX双盲听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耳放真的有必要吗?功放真的需要xx钱吗?DAC与CD机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说太细。线材则更是HiFi圈常年争吵的焦点。

理性HiFi除了追求声音本身而言,还有一点是在该花钱的地方花钱,该解决问题的地方解决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声音有效提升。但事实是,几乎HiFi圈的大部分发烧友都认为任何环节都是影响声音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反智反科学是“常态”

很难想象“科学”会在一个圈子内成为贬义词,也很难想象这样的圈子会传递怎样的信息。

很多人不了解也根本不想了解相关的内容。诚然,你可以说作为消费者没必要懂这些原理,就像买冰箱没必要懂压缩机的原理一样。但是如果你想讨论影响声音的相关因素,却又在一些圈子内自我封闭不愿意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这就未免显得有些滑稽。甚至进行各种“发明创造”。

Douglas Self在音频功率放大器手册中就曾对这种现象进行很精髓的概括:

1.与非正式的试听测试的主观感受相比,客观测试数据是不重要的。如果二者相互矛盾,那么客观数据可以被忽略。

2.HiFi器材性能的好坏,是传统的工程科学无法解释的。

3.在给出HiFi器材区别的假想机制时,可以任意的自由发挥。例如神秘的振动缺陷,以及线材的微小差别,并无需讨论这些理论的真实性,或者收集任意的客观证据。

4.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想要,我们就能发明出新的术语用来描绘HiFi系统的客观参数(例如“素质”、“解析力”}。


5. 数据以及合理的解读是互联网环境下最有效的信息

互联网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环境,各种信息真真假假很难辨别。客观数据具有可重复性、可证伪、不以非听觉因素偏见为转移等有点。并且经过Floyd Toole博士、Sean Olive博士、Wolfgang Klippel教授等人数十年的实验和研究可以与人的主观感受存在联系。

而信息不对称和洗脑的威力有时是可怕的。即便是一些业内知名的做主观调音的大师,通常也会先进行客观测试,并且在一定的客观数据基础上进行调音。我作为曾经专门负责主观调音,可能是这个行业内最专业和最主观的领域与职业,也要进行客观测试。然而这对于已经被无数广告营销轰炸的发烧圈可能这样的事实是无法接受的。甚至很多发烧友一看到频响曲线就看不到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并且对与声音品质相关性最强的频响曲线矢口否认。甚至对着一些据我所知并没有多少主观调音工作量或者非专业调音的产品YY“金耳朵”“艺术品”。

前JBL总工程师Greg Timbers就曾表示,任何产品进行客观测试都是有必要的,不能因为产品便宜就取消测试。


6.人在实际听音时可能受到非听觉因素偏见和的影响不诚实的情况

我们每一个人都认同与接受安慰剂效应、期望偏差、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但是在HiFi发烧友中,似乎很少有人会认为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以我个人的经验,系统训练听音能力以及从事专业主管调音或主观评价可以大幅度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这些事情,实际上很少有人真的有机会接触这些事情。所以我一直认为对于普通发烧友而言,数据或者盲听的意义反而更大,当然,我不认为消费者真的必须要像做“科研实验”一样去听音,但至少知道发生了什么,是有意义的。


最后,则是人性本身的非理性,而这里所指的是贬义的。

记得很久以前有一部很经典的电视剧《天道》。里面有一句名言:当一个人决定购买一套HiFi音响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一种标志了:首先标志着生存能力,其次标志着生活品味。一套好的音响涵盖了一个人的文化、气度、财力。

然而,我看到的是数不清的发烧友为了器材或是一些说法争得你死我活,无休止的谩骂、人身攻击、无耻的谎言、恶意歪曲、稻草人攻击、强词夺理、扣帽子、强行拼凑。我甚至看到在某个论坛里,两个发烧友为了争论两个品牌的功放谁更好连续吵了30多页。甚至有人形容,这个圈子充满着恶臭:

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在我身上,或者说我依然成为一些“发烧友”和个别“耳机声学工程师”的头号集火对象。当然,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国内,即便在国外,一些德高望重的行业泰斗甚至也遭受过一些极端发烧友“死亡威胁”,甚至有人惊呼,这不是enthusiast(发烧友)而是terrorist(恐怖分子)。而对于一些外人看来,有些时候他们的行为真的很愚蠢。更讽刺的是,反而一些“大忽悠”深受一些发烧友的青睐。

我在他们的身上丝毫没有看到“品味”、“文化”与“气度”。反而是人性中最黑暗最丑恶的一面。有人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我认为有些时候事实否定了这一点,亦或是这些人其实也没有多少静下心来听音乐,HiFi只是他们用来骂战和显露自己下限的途径。


完全理性的自然人是不存在的,任何人多多少少都会有非理性的行为。任何圈子或者领域都不可能只有好人和友善之人,杠精也好,纯粹的喷子也罢,哪个领域都有并不只在HiFi圈。但是我希望人们能够回归对声音本身的追求,至少可以保持应该具备的也是一些发烧友口中常说的“素质”,而声学行业的从业者也能把精力用在如何做出高水准的产品,而不是无耻的歪曲与站队斗争。


原文出处: 理性派HiFi

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