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波形图量化分析电视亮度HDR谈,顺便分享从VW5000到N11双机叠投影的心得

2020-06-03 14:31发布

文章转自199


写这个贴是因为我最近回一个帖子时说到了不同类型电视机的亮度,以及对HDR电影的影响,我先将我那个关于电视亮度的回帖复制到这里:

“电视的亮度不能只看峰值亮度,液晶和oled的峰值亮度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OLED是0-20% 这个范围的画面比例的白能到峰值7,800尼特的亮度,从20%开始由于ABL保护进行亮度衰减,到100%全白就只有150尼特左右了。
液晶的亮度是10-20%左右的白能达到亮度顶峰,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范围都显示不了峰值亮度。低于10%APL时是由于白色区域比较小,区域控光会把背光调低。高于10%时也是由于ABL保护,会调低亮度,不过液晶的ABL没有OLED那么激进。

反映到实际电影画面上,10%APL的面积其实是很大的,(横向竖向各三分之一画面的大小就是11%的尺寸,你自己想象一下有多大)。绝大部分HDR的高亮物体都是远远低于10%APL的,比如星星,灯光,反光,太阳,一般的火焰等等,所以在显示这些高亮物体时,液晶相对OLED并没有亮度优势,甚至在显示星空和灯光这种小物体时,液晶的亮度还会低于OLED,这一点三星的算法尤其明显,区域控光会很明显的压低高光的亮度。三星的东西向来是测试数据优秀,但实际画面调教的很糟,控光算法和PQ曲线都过于激进,而且用户不能自己调。颜色也不如索尼。

在比较大的高亮物体上,又要分情况,比如突然的大面积爆炸,持续时间短,这时OLED的ABL还没开始起作用,也是能接近峰值亮度的。如果比较大的高亮物体的持续时间比较长,比如大面积的云层透光并且持续很长时间,这才是液晶的亮度能超过OLED的场景,事实上这种场景很少。
至于超过20%APL的峰值白,我估计一百部HDR电影里也数不出几个这样的瞬间,我能想起的有黑客帝国的白色虚拟房间。

而且上面说还只是峰值亮度这一方面,实际上HDR电影的绝大部分物体和场景的亮度仍然在100尼特以内,而液晶对比度太低,为了高光提升了峰值亮度后,黑位会成比例提高,这样就会造成绝大部分100尼特以内的内容雾蒙蒙的,惨不忍睹。OLED有无限对比度,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液晶对比度能够看的只有松下的双层液晶面板,目前只有索尼最新的HDR彩监BVM HX310有用到,单位面积的价格是天价。
而且VA液晶屏可视角度太小,所有的亮度,对比度,颜色的测试数据都是基于正对屏幕的正中间一小块区域而言。问题是就算坐在正中间观看,画面两侧的视角差也会很明显的劣化对比度和颜色。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远离屏幕,让画面两侧的视角差减小。但这样就失去4k的意义了。就算HX310彩监都没解决这个问题,不过人家尺寸小,只有31寸,而且后期制作肯定都是正对屏幕的。这方面也是OLED强的太多。
当然,目前OLED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WOLED屏普遍偏绿(松下的GZ2000基本消除了这个问题),明显的ABL,但其实也不用担心太多,原因就像我上面说的,HDR里超过20%画面尺寸的峰值白几乎不会出现,而且业界用于HDR10制作的监视器BVM300也是oled(虽然是三色的),一样也有ABL。OLED的综合实际效果还是比液晶强很多。
至少我自己是几乎不用液晶来进行严肃观影的。我自己家的索尼液晶电视就是放在玩具房给我儿子看动画片用的。两台OLED电视被我放在游戏室和娱乐室打游戏看视频,偶尔也用来看看电影。大部分看电影当然还是在电影房看投影。至于等离子,送人好久了,不提也罢。

说到投影的亮度,我以前在这个论坛也说过很多遍了,不能拿来直接跟电视比数字。因为两者的观看环境和尺寸差太远,观感亮度很不同,所以校准目标亮度完全不同。在全黑,遮光且吸光的房间里,投影的校准目标亮度是48nit。电视在遮光但不吸光的环境中的校准亮度是120nit。在不遮光的环境中,电视的校准亮度甚至可以到200-300nit。投影和电视在各自最常用的观看环境里的校准目标亮度相差了好几倍才能达到相近的感知亮度。而家用HDR的制作就是针对电视在环境光200Lux标准下进行的。目前唯一针对商用投影的HDR制作标准是杜比影院杜比视界的30FTL,也就是100nit左右,这样相对14FTL的SDR也有两倍的亮度余量用来展示高光。杜比视界用的是scene referred signal,也就是动态元数据,不同于家用的HDR10的display referred signal,也就是静态元数据。而家用投影没办法用商用杜比视界的片源,所以只能通过动态映射来达到类似杜比视界的scene referred signal的效果,前提当然是也要有相对SDR至少两倍以上的亮度余量,越高当然越好,但提高亮度的前提还是要相应提高对比度,否则就会像液晶电视和DLP投影那样灰蒙蒙的。

总之,电视的峰值亮度测试看看就好,具体到实际场景的表现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峰值亮度就能体现的,尤其是是液晶,液晶里尤其是三星,测试数据和实际表现相差甚远。不管是电视还是投影,色准和对比度才是决定画质最重要的因素。”

于是,我想既然我都说了那么多播放设备的参数,就继续量化的剖析一下HDR电影的实际信息吧。虽然有的HDR电影提供了metadata,但这些metadata有的是错的,有的是缺失的,而且这些metadata也只代表一部电影里最亮的那一个像素,对具体场景不具有代表性。这里我用了一个电影后期制作的软件里的波形图监视功能来分析每个场景的亮度信息,这个对于视频制作来说是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可以实时监控画面的亮度和色彩。这个帖子暂时只关注其中的亮度信息,也就是HDR电影究竟有多高的动态范围。关注电视评测的的朋友肯定知道HDTVtest的vincent最近的几期节目也开始专门讲解用波形图分析HDR信息了,AVS上也早就有波形图分析HDR的专贴。中文的影音论坛在这一块目前还是空白,我就来抛砖引玉吧。

对于不熟悉波形图监控的网友,我先简单说一下怎么看这个图。

注意,HDR视频的截图颜色会欠饱和,以下的电影制作软件里的HDR截图不代表播放端的实际画面!!!

根据网友建议再加上一点强调:本文波形分析图没有屏摄!没有屏摄!没有屏摄!

波形图的横坐标就代表了实际画面从左到右的信息,纵坐标是10bit的亮度代码,代码跟实际亮度不是线性关系,而是遵守HDR PQ曲线(见下图)。


数据点的密集程度代表画面中该亮度的像素的数量。以一张简单的画面来举例,从下图可以看到天空的亮度在120nit左右,玉米地的亮度则是在10-30nit之间。


再来看这张稍微复杂点的,从波形图可以看到分别对应远处草地,白色房屋,纪念碑,显示屏的元素,甚至人物背光的裤子,向阳地面,阴影地面,近处玉米地这些画面元素都能从波形图里看出来。




我以前发的一些帖子已经很详细的说过HDR的方方面面,不多赘述。总之,HDR就是高动态范围,相比SDR来说,因为亮度余量的存在可以提供更多的亮部信息,同时也必须黑的下去,从而提供更多的暗部信息,所以我就用波形图来看看具体每部HDR电影提供了多高的动态范围,标准有两条:

一是高光峰值相比SDR提高了多少。一部合格的HDR电影制作应该是将大部分画面信息保持在SDR亮度范围内,同时将高光信息以超过SDR的亮度余量显示出来。常用的SDR蓝光标准是120nit,但那是在小黑屋里的电视校准目标,实际上通常家用环境的电视会校准到200-300nit之间,而且HDR蓝光的制作环境标准是200lux的环境光,相当于阳光明媚的天气在房间敞开几扇大窗,在这种环境里SDR的校准目标肯定也在200nit甚至300nit以上。另一个佐证是我发现用madVR动态映射时,对于大部分HDR电影,把madVR目标亮度设为200nit输出的画面平均亮度ADL比较接近同一部电影的SDR版本,说明这些HDR电影的制作环境里SDR的校准目标应该是在200nit左右。不管怎么样,我会标出120nit和200nit两条亮度线作为SDR参考线,如图所示,分别命名为SDR120和SDR200,无论用哪条线做参考都不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第二条标准是黑位是否优秀。毕竟HDR电影的大部分画面信息仍然是SDR范围以内的,黑位不够好就会让画面灰蒙蒙的,不够立体,不够深沉。HDR高动态范围,顾名思义,就是亮与暗的比值,光有亮度,黑位不够深,动态范围仍然是很小的。

我分析了一些电影后,发现有的电影的HDR制作很优秀,黑的下去,亮的起来,真正实现了高动态范围。也有的电影HDR制作不够好,要么达不到第一条标准,要么达不到第二条标准。

先来说说制作优秀的HDR电影,亮的起来也黑的下去。

近些年很火的超英类电影HDR制作普遍很优秀。比如endgame,随便以几个场景为例,大部分画面在SDR参考线以内,即使是阳光明媚的室外场景,天空基本在120nit左右,人物和地面则是10-30nit之间。而室内场景则基本都在10nit以内。




但是一些高光,比如闪电,灯光,以及一些超英的特效,则以超过SDR的亮度余量表现出来。
比如影片开头tony在太空中漂流,绝大部分场景仅仅在10nit以内,但惊奇队长突然出现的光芒则达到了1000nit,这种强烈的明暗变化不仅让电影里tony睁不开眼,也让屏幕前的观众亮瞎眼。



还有太空中的一些高光特效达到了1000nit,与太空黑暗背景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




再来看结尾的大战,这里的HDR效果出现的很集中,绝大部分画面只有10nit,但雷神的闪电,tony和pepper的激光,奇异博士划的圈圈,以及thanos手上的力量宝石等等都亮到了1000nit,与周围10nit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从这也能看出,这部电影的HDR制作标准就是1000nit硬切,所以disney工作室制作HDR用的应该是索尼X300监视器。



比较有意思的是黑豹他们出来的第一个圈圈只有300nit,不如奇异博士的第二个圈圈亮,哈哈。同样的事情发生在stan lee出现时的太阳,在经过一个小房子前还只有400nit,经过小房子后则飙升到了1000nit。


同时endgame的黑位也很优秀,很多暗部场景的黑色部分能接近绝对黑位。这样整部电影能显得深沉,立体。黑位用三色波形图显示更明显,以下所有展示黑位的波形图我都换成了三色显示。


再来看看同样是2019年的另外两部超英。一部同是disney制作的惊奇队长,另一部其实是sony制作的蜘蛛侠英雄远征。
惊奇队长的制作标准其实跟endgame基本一样,绝大部分场景在100nit以内,



偶尔出现的灯光和特效能到1000nit。




同时,惊奇队长的黑位也非常优秀。




而sony制作的蜘蛛侠同样是绝大部分场景在100nit以内,


灯光和特效则达到了2000nit,比disney工作室的标准要高一些。


比如下面图里的灯光,你仔细能看到2000nit以上仍然有数据点,只不过这个灯光尺寸很小,所以波形图里2000nit以上的数据点非常少



蜘蛛侠的黑位也一样优秀,能达到绝对黑位


下面着重来说说madmax,这部电影的HDR制作更极端,不但能接近绝对黑位,其高光信息甚至能超过4000nit:
首先来看烈日下的天空和黄沙,其实也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亮,只是在100nit以内徘徊



就算这个太阳直射的场景,太阳本身的亮度也只有500nit左右


这部电影里真正亮瞎眼的是一些物体表面的反光,以及闪电。
比如下面这些金属的反光都接近了4000nit


还有下面这一幕屋顶的透光



全片最亮瞎眼的就是风暴中那一场追逐戏,每次闪电来领都能飙到4000nit,而且每次出现就一帧画面,也就是0.04秒,不停的明暗交替,实在是太刺激了


同时mad max的暗部场景也非常优秀,不但黑位好,而且有时在黑夜中还会出现一抹强光飙到1000-4000nit,对比很强烈


再来看看passenger这部太空片,这张蓝光碟出的比较早,亮度上不算好,大致能到300-400nit,但这片子的黑位很好。

这部片子的高光基本就是一些头盔的灯光,以及爆炸镜头,超过SDR范围的信息很少




但这部片子经常出现黑位特别深沉的场景



好了,上面是几部堆满了特效的电影,再来看看lala land这部几乎以现实生活场景为主的歌舞片。我一直很喜欢这部电影,首先是歌好听,画面颜色浓郁而且复古,情节虽老套但无差错,高司令和石头姐的表演也很不错。就这样一部歌舞片,其实HDR的制作也是极其优秀的。
同样先看一般的场景,比如开头这个长镜头,阳光明媚,亮度基本控制在100nit以内


下图两个场景的人物皮肤反光能到好几百nit



而影片里的高光基本都是在灯光出现时,


下面这段山上的夜晚场景,除了灯光以外的部分都在50nit以内,而灯光能到1000nit




同时这部片子的暗部也能到绝对黑位




再来说说亮不起来的一类:

比如blade runner 2049。电影是好电影,就是HDR版里的灯光这些物体最高亮度也就100多nit,天空和雪地甚至不到100nit。HDR的观感还不如原版blade runner的4k重制版


再比如alita,这部相对比较新的,而且充满了特效的视觉大片,HDR制作竟然如此敷衍。比如下面这个阳光很耀眼的场景,人物的反光竟然被硬切在120nit,全部过曝,同时也不亮。我一开始都怀疑自己的播放设备出问题了。



其他场景里的灯光特效也都只有120nit出头一点。




还有终结者2,这部经典老电影的4k重制可以用灾难来形容。首先是为了消除老电影的噪点,画面涂抹感极其严重。而且它的HDR制作也很糟糕。各种灯光,闪电,爆炸的亮度基本在100多nit,仅仅在结尾两个终结者打斗时的背景处有一盏灯达到了400nit。





最后来说说黑不下去的一类。

比如2001,这部50多年前的神作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其思想深度至今无人可以超越,它的出现改变了后世所有电影。在诺兰的倡导下,2018年,也就是2001上映50周年,进行了2001的imax重映以及制作并发行了50周年4K重制版。imax重映我去看了,画质确实比原版更好,4k重制版蓝光我也买了,比我以前买过的DVD版和1080蓝光版的画质进步了很多很多。但我对于这次4k重制版唯一不满意的就是黑位太差,这也有可能是为了还原50年前的那种感觉。好了,来看看这部电影里的一些场景分析。

比如这几幕太空的黑位,只能下探到1nit左右,看上去灰蒙蒙的。



下面这一幕画面上部的太空是全片黑位最差的一幕,都已经上抬到接近2nit了


这一幕差不都是全片黑位最好的一幕,但离绝对黑位仍有距离。可以看出整部电影的黑位是好是坏,就算最好的时候也不够好。


说到2001当然少不了看一下这几个经典场景,比如被后世不断抄袭(致敬)的片头里的太阳生起,日光达到了500-600nit。还有著名的红眼睛,中心亮度达到了1000nit。



再比如interstellar,这部电影本身也很好,4k版比蓝光版的分辨率,亮部信息,还有颜色都有进步。但唯一比不上蓝光版就是它的黑位。蓝光版的interstellar的星空是可以完全黑下去的,avs上常用蓝光版interstellar的星空来测试投影的黑位和同屏对比度。比如我以前在hd199上也发过的一些对比图。题外话,我最近在论坛里说过索尼的激光机dimming算法不太好,从这几个图里就能看得出,995把背景压暗的同时把星星和飞船也压暗了,导致暗场景的同屏对比度还不如索尼自家的入门机285:


但是这同一个星空场景在4k HDR版本却黑不下去了,接近0.5nit,看上去灰蒙蒙的,什么鬼?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星空图里的星星的亮度达到了100nit,飞船的亮度则到了500nit,星星的面积太小,在普通波形图里看不太出来,我用高度标识把星星和飞船标出来就看的清楚了,如下图




不过interstellar的4k版的其他方面相比蓝光版还是有很多进步的,比如分辨率的提升,颜色的校正,以及高光的表现等等。



interstellar里还会有一些考验高光层次感的场景。比如下面两个场景的雪地和星球鸟瞰,绝对亮度都不算太高,但整个画面的亮度都集中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调试EOTF时很很容易把这种画面搞得层次感被压缩,甚至丢失细节


最后来看一眼HD199这里被拍烂了的Lucy的两个场景。
这个场景里,Lucy肩膀反光超过了200nit,而其脸部其实只有10-30nit,所以在调试时如果你调到她的脸部也很亮堂,那就说明EOTF曲线抬高得过头了。


还有这一幕,在强烈的阳光直射下,Lucy的脸部达到了100-200nit之间,这样的人脸亮度已经算是很罕见的高了。



我一时心血来潮,加上疫情期间宅在家的时间多,竟然一下子分析了这么多部电影,要知道HDTVTest的每期节目也就分析一部电影。我希望这些分析能给大家对HDR电影的制作带来一些量化的认知,而不是只停留在感官认知上。
利用波形图量化分析这些信息不只是让我们能更清楚的了解每部HDR电影的制作水平和标准,高光能到多亮,黑位能到多深等等。

波形图也能让我们在用电影调教设备时有一个更准确的参考。
比如像alita和bladerunner 2049这种电影本身最高亮度就只有100多nit,这种电影你调不出比SDR更多的亮部信息,也不会有高光的刺眼感,用了波形图分析后就知道这不是播放设备的问题,如果把这种HDR电影强行调到你预期的HDR观感,就会让其它正常的HDR电影过曝。
反过来,如果用2001或者interstellar这种电影调黑位,正确调教后这两部电影的星空和暗部场景必然是灰蒙蒙的,这也不是播放设备的问题。你如果把这两部电影的暗部调到够黑了,其它正常HDR电影的暗部就会没有细节了。

而且通过分析这些HDR电影的波形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到HDR电影的绝大部分场景,即使是阳光明媚的天空,仍然是在SDR范围内的,甚至是暗室SDR 120nit以内的。所以在SDR校准到200nit的一般客厅环境中,HDR的电影里的大部分画面内容看上去其实是会比SDR电影要暗的。只有像闪电,金属反光,直射到镜头的灯光,这些高光会以富余的亮度表现出来,就是我经常说的亮度余量。这也是我在开头说的,在播放设备对比度有限的情况下,比如液晶电视,不要过分去追求亮度。低对比度的设备提高亮度会严重抬高黑位,破坏100nit以内的画面观感,保证这一部分画面的观感比追求高光的刺眼感更重要。

另外,这些波形图也反映了HDR里的高光,比如闪电,灯光等,有很多在波形图里都是直上直下,并且峰值硬切在某个数值的,说明这些高光内部其实细节并不多,没有太多过度的层次,这个时候不管播放设备有两三倍还是七八倍的亮度余量,其实并没太大影响,区别仅仅是硬切的峰值高低不同,带来刺眼程度的区别。而那些在波形图里有一定坡度的高光,才能通过更多的亮度余量表现出更多的细节。

而且也能看出这些HDR里的高光的物体面积普遍都非常小,远远小于1%的画面尺寸,在这个尺寸内的高光,OLED电视相比液晶电视更有优势。

再次强调,本文所有关于亮度的讨论都是基于针对电视的HDR蓝光制作环境标准,也就是200Lux的环境光中的亮度,所有这些亮度数值应该除以4倍左右才适用于全黑环境里的投影的观感。投影绝对不应该照搬电视的亮度标准,校准时也不应该照搬电视的EOTF曲线。电视的1000nit相比200nit的SDR校准目标有5倍的亮度余量,而投影能有250nit就能相对48nit的SDR有5倍亮度余量,前提还是不照搬电视的EOTF曲线。


分割线---------------------------------------------------------------------------
最后来简单说一下最近的设备更新吧,没什么技术含量,不值得多带带发帖,就写在这个帖子里一起了。

用N11一年了,手痒又想升级。大神@jesson1971 给我提过barco刚出的sp4k系列,RGB三色激光3DLP,5万美元以内就能买到,性价比不错。但看国外论坛上的安装案例和讨论还是觉得3DLP机器两千左右的原生对比度太低。就像我前面说的,提高亮度但没有相应提高对比度,对画质的影响得不偿失。

后又计划等今年JVC或者索尼更新旗舰型号就入手,希望是原生对比度3万以上,亮度5000流明以上,其实就是希望有VW5000的光源结合N11的面板的机型出现。但他们都没任何发布新型号的迹象,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今年肯定是没希望了。所以还是下定决定先买台VW5000来试试,对比度虽然比不上N11的3万多,但也还是有1万的,比3DLP还是强多了。联系了几家dealer,标价6万美元,实际价格从4万多最后谈到3万5千多美元,并且说好如果对效果不满意可以在使用时间4小时以内退货。

等待,开箱,安装过程不表,VW5000的亮度确实高,我简单测了下实际流明有4870流明,加P3滤镜会降到3320流明。镜头也十分锐利,跟N11的镜头差不多水平,颜色也是维持了索尼一贯的高水准,在绝大部分场景里的表现都很好。但我发现仅仅1万的对比度配合5000流明的高亮度,再加上索尼激光投影的激光dimming算法不好,暗部场景表现确实不理想。想着4小时使用时间内可以全款退货,没来得及做更多的校准和测试,试看了一些熟悉的电影片段后就匆匆退货了。我作为多年大法粉,两年前从VW285开始入门玩投影,其实一直对VW5000这台这台王者心驰神往。无奈实际看过之后还是无缘,有种年少时的海报上的女神如今得见已经风韵不再的感觉。想起我之前还买过另一台5000流明激光4k投影,benq的旗舰LK970,那台是DLP的,对比度更低,只有1000出头,再加上严重的彩虹效应,实在没法看,也是没几天就退货了(顺带再次表扬明基30天无条件退货真的不错)。

心有不甘,眼看JVC和索尼今年都没有发布新旗舰的迹象,而现在市面上能有3万以上原生对比度的4k投影就只有JVC的N系面板(老宙斯只有8千),所以在不放弃对比度的前提下,我能想到的提升亮度的唯一办法就是两台N11双机投射了。
题外话: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用高增益幕布提高亮度,比双机要便宜很多。这一点我在以前的贴子里说过,高增益幕布的画质太差(色偏,噪点,热点,可视角度等等),我接受不了。我还是最喜欢1.0标准增益的ST100参考幕。带点增益的我最多只能接受用于好莱坞电影制作的ST130。目前我用的ST100比ST130的画质还要好一点。我之前也说过,这两款参考级的1.0和1.3增益的幕布都不便宜,都是一台入门真4k投影的价格了,而且这种纯漫反射幕布对环境处理要求很高,我家影音室的绝对黑洞环境(参见我上一篇帖子)正适合这种幕布。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对画质不那么挑剔,以及环境不是那么纯黑,用带点增益的幕布是比较实惠的玩法。

话说回来,于是我又从dealer那买了第二台N11,跟我目前已有的这台N11组成双机投射,这样就成了目前市面上唯一能达到三万以上原生对比度,并且接近5000流明亮度的方案,花费比一台VW5000还要低一点。我心里早有预料要把双机的像素对齐搞好会很耗费精力,所以实际调整过程倒也没有超乎我的意料。叠投其实对投影的镜头素质要求很高,因为N11的镜头很牛逼,镜头位移后仍能保持非常出色的成像一致性,边角到边角的对焦锐利度,以及超低的色散,还有非常精细的调整步进,这些对于双机的像素对齐都很有帮助。当然这些都是在开机预热半小时以上才能开始调整,N11的镜头受热影响非常大,就算是单机的对焦也需要开机半小时以后才能进行。最终的效果也很满意,除了画面最边角以外,绝大部分画面的像素都能做到比较精准的像素对齐,至少我是看不出锐度的变化的。我目前的安装支架很稳定,看了一两周电影后,经过低音炮轰炸,像素的偏移非常小,暂时还不需要重新调整。

至于画质的变化,没什么值得探讨的东西。无非就是亮度翻倍,在我150寸,1.0标准增益的幕布上达到了67.2FTL,230nit的亮度,相当于实测有4570流明,差不都接近一台VW5000单机的亮度,但对比度则比VW5000高三倍,这才是我最看重的。而且N11加P3滤镜的亮度只下降10%,所以N11双机的P3的亮度其实比VW5000加P3滤镜的亮度还高。详细的校色就懒的上传了,我上一篇主贴里也发过,都是大同小异的东西,不在这里赘述。

其实我用单机在150寸1.0增益的幕布上也有30多FTL的亮度,在我的黑洞里已经绰绰有余。相对于SDR的14-16FTL,已经有了两倍的亮度余量,也达到了杜比影院的杜比视界HDR标准。搞双机只是给HDR带来更多的亮度余量,现在相对SDR有了四倍的亮度余量。我会根据实测亮度调整madVR里的EOTF曲线,让画面的平均亮度并不怎么变,多出来的亮度只是用来减少高光层次的压缩,所以增加了一倍亮度更像是锦上添花。当然,很多人在亮度增加后可能会保持EOTF曲线不变,增加画面的整体亮度。但我还是喜欢高动态范围的画面,而不是傻亮的画面。如果用JVC内置的动态映射,之前我用单机32FTL的时候,JVC的动态映射强度我都是调到中的,而现在用双机我会把动态映射调到低。

在市面上出现原生对比度3万以上,亮度5000流明以上的机型以前,我就用N11双投先过渡着吧,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花双倍的钱,实际效果在我看来也就是看HDR时高光层次提升个20%左右。因为对画质影响最大的还是对比度,我更希望对比度翻倍(即使N11已经是目前市面上对比度最高的4K的投影),而不是亮度翻倍。用双机看SDR则差不多实现了对比度翻倍,因为我会缩小光圈把SDR亮度调到20FTL以内,缩小光圈后原生对比度提高到了5万多。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玩法并没什么借鉴价值。我是在投影单机的画质,房间的处理,以及画面的调教都已经达到天花板之后才采取这种做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先从其他方面着手提高画质吧。比如简单的处理下房间就能使画质有很大的变化。

最后我还是想说,无论是技术分析还是设备升级,最终还是要为看电影服务,电影本身的好坏才是最重要的。大家开心看片,好的电影,就算音质画质再差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赞赏支持